一、学位授权点建设情况
2020-2021年,本学位点进一步明确并夯实学科方向,在师资引育和培养方面创新机制,在教学体系改革和质量保障规范化方面发力,在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稳健前进,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1. 在学科方向布局方面,学位点结合地缘优势,科学布局,积极参与中国特色学科话语体系构建。打造“民族传播”、“健康传播与区域发展”和“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三个学科方向,综合发挥了边疆民族文化优势、“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缘优势和环境生态文明优势,为整合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学科转型发挥重要作用。
2. 在师资引育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依托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人才聘用引进机制有创新,高层次和特色人才引进有突破。通过引进高层次和特色人才,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提高,为教育教学理念、方法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提供助力,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创新团队、新媒体与基层社会治理研究两个校级创新团队获准立项。
3. 进一步推进平台建设。两年经费投入超过270万元。继续推进与云南省委宣传部共建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和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共建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的基础平台,充分发挥新闻传播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的作用,推进“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全媒体联合实验平台”建设,打造校内第二课堂新平台。南亚东南亚新闻信息数据库和全媒体联合实验室、传播与国家发展智库,纳入云南大学“十四五”发展规划,获准立项开展建设。
4. 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重视“三全育人”教育思想,全方位着力,建立了一系列贯穿课程教学、思政教育、论文指导等各个环节的质量保障措施,服务于新时代区域性新闻传播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研究生教学督导,制定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预答辩等制度规定,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规范完善硕士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
5. 近两年的建设获得了良好的成效。学位点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级项目6项,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出版相关著作4部,提交有关部门咨询报告5份,纵向横向科研到账经费250余万,横向课题、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经费总额60余万。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进一步推进,澳门实习基地挂牌成立,与玉溪市委宣传部也建立合作关系。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
二、人才培养
1. 在课程设置和课程改革方面,结合学科发展前沿、云南省信息化建设需求和云南区域特色,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类型。课程教学实施学分制。应获得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含公共课),除必修课程外,选修课程至少5学分。
核心课程特色明显。学位授权点建立了“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学位专业课”“公共选修课”“专业选修课”“补修课程”“实习实践”“学术活动”等几个部分构成的课程体系,打造了“民族与传播专题”、“传播与社会研究”,“新媒体传播研究”等特色课程,其中省级优质课程一门,校级优质课程两门。
授权点不断探索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科学硕士的培养质量。授权点在“专业必选课”模块开设了“学术训练营”课程。学术训练营以集中田野调查为主要方法,深入乡村和城市社区,进行研究方法和研究论文写作的实训。在此基础上,举办“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论坛”,严格按照学术会议的规范评议论文,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效果。
2. 明确授课教师资质,规范课程教学,教育教学成果显著。所有课程均制定有符合学科发展的教学大纲。部分课程选择两位以上具有副高级职称且熟悉所授课程内容的教师任教,部分课程进行了教师团队的梯度搭配,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培养计划中规定的课程都必须进行考核。
教师积极进行教育教学探索,《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获得国家级一流课程国家级一流课程立项建设,《传播与社会研究》获省级研究生优质课程,《通过观察理解中国》获评云南省精品课程,《创新联合培养机制,提升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云大——复旦模式》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一名教师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称号。
3. 质量监督体系方面,一方面充分发挥校院两级教学督导对研究生教学环节的监督指导作用,做好课程评价工作。课程评价从学生、教学专家组及学院三个方面对课程教学进行评价。建立领导听课、专家听课、教学组组内听课、教学组跨组听课等多梯度的教学监督体系。另一方面,以听课制度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教研讨论和交流活动,建立课程改革研讨小组和教学改革研讨小组,充分发挥优质研究生课程的带动作用。
4. 以基层党建和课程思政为抓手,在学生中培养创先争优的意识。新闻传播学的建设发展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培养“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服务于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党建质量的提升,结合师德师风建设,不断创新思政工作的形式和手段,以环境营造为基础,课程思政改革为抓手,科研活动和社会实践为契机,全方位全过程体现融合育人的理念。
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学生第三党支部覆盖学术型硕士和博士生,支部不断增强凝聚力,重视廉洁教育,在各方面发挥先进带动作用。2021年7月,支部荣获院级“先进党支部”称号,并被推荐到学校参评省级示范支部,2名党员荣获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两年来,支部博士生党员分别获得云南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奖、第二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优秀学术奖和第十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好论文奖、云南大学大学生年度人物、云南省优秀毕业生等,支部100%的党员获评学业奖学金,多名党员荣获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90%的党员先后承担或参与校级、省级科研项目,1名党员荣获“健康中国 绿色云南——南亚东南亚健康传播论坛特等奖”,3名党员荣获大广赛省级优秀奖。
5. 授权点规范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各个环节,多次开展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活动,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强化学风建设。通过课程学习、导师负责、特色教学环节、实习实践、学位论文等环节分层次、分阶段明确培养的阶段性目标和最终目标。从2019级开始实施研究生中期考核、分流、预答辩等制度,细化完善学位论文考核标准、考核程序,以及论文送审、答辩、抽查等规定和程序,突出学位论文的理论性、前沿性和创新性。加强研究生实习实践管理,积极开拓与培养方向相符的实训基地。
6. 管理服务支撑方面,院长总体协调,副院长具体指导研究生秘书和项目主任执行教学教务管理。项目主任负责教学计划的安排、师资协调和学术活动策划,同时负责班主任工作,与学生密切联系。秘书管理教务系统和排课、招生、答辩的事务统筹。专职辅导员负责学生事务管理,由学生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兼任,副书记和分管副院长共同参与研究生管理工作。做好研究生的评奖评优,申诉和沟通渠道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在校研究生对辅导员年度工作评定认为“教师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对课程和导师的满意度较高。
7. 学生学术发表,学术交流,评奖评优情况。
学位点制定配套政策,鼓励在读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近五年来,18名研究生参加重要学术会议并发表会议论文。学位点每年均开设新闻传播学术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到校讲学。每年开设“beat365中文官方网站研究生学术训练营”,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和研究辅导会;并在学术训练营的基础上,开设研究生论坛,全方位加强学生的学术训练。学院鼓励研究生参与学院组织的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连续两年举办“理解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论坛”,遴选优秀研究生参与会议。
学生积极参与专业相关竞赛,获奖14项,获奖28人次,其中“德昂茶生——出冬瓜村德昂族振兴项目”获得2021年中国大学生第七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云南省铜奖;“美丽中国之昆明垃圾分类专题报道”获2021年第八届大学生新媒体创意大赛融媒体新闻专题一等奖。
8. 学位点招生、毕业、授位、就业情况。
目前新闻传播学学术型硕士下设文化传播、新闻学、传播学三个专业仅招收全日制研究生。此外,还接收符合条件的推免生,其录取名额不超过招生计划的百分之五十。所有拟录取的考生均需参加复试。授权点的复试工作主要坚持科学选拔、客观公正、全面考查、突出重点、以人为本等原则。
2020年招收研究生26名,其中新闻学5人,传播学17人,文化传播4人,其中招收推免生4人。2021年招收研究生31名,其中新闻学7人,传播学22人,文化传播2人,其中推免生12人,推免生占比达38%,比例有所上升,国际学生招生数2人。
2020年三个专业授予学位数23人,2021年三个专业授予学位数25人。2020年就业签约人数22人,2021年就业签约人数25人,其中党政机关占比16.7%,高等教育单位就业占比18.8%,中初等教育单位、科研设计单位、医疗卫生单位和其他事业单位共占比16.7%,国有企业占比16.7%,民营企业占比10.4%,升学率4.2%。
在培养的全环节注重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开展,展开专题教育活动7次,开展学业严谨、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加强学风建设。面向2018级开设《学术训练与学术研讨》课程,面向2019级开设《论文写作》课程,均强调在学术研究和学术活动中的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
9. 奖助学金情况
执行好奖助学金制度,两年288人次获各类奖助学金,金额163万余元,奖学金评价覆盖面进一步提升。
三、师资队伍
2020至2021年度,我院不断压实学院党委师德师风建设责任,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建立了相关制度规范,在教职工大会、党支部会议等场合经常性学习和强调师德师风规范。紧紧抓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高校教师职业准者和廉洁自律教育,利用张桂梅等先进典型加强师德师风教育,将学生与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一体谋划部署,积极引导教师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做好课程思政工作。
目前学院共有23名专任教师,其中担任正高级职务的教师有4名,副高级职务有10名,中级职务9名。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数量为12人,拥有1年及以上行业工作经历的7人。 2人获宝钢优秀教师奖,1人入选云南省“千人计划”人才专项,3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专项。7名教师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中国高校影视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等16个国内外重要行业组织担任理事、委员、副秘书长、副会长等职务。
民族传播方向主要学科方向带头人孙信茹教授。孙信茹教授研究方向为民族传播,新媒体传播。云南大学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中国新闻史学会网络传播史研究委员会常务理事。香港城市大学访问学者,腾讯公司腾云智库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族传播、媒介人类学、传播与社会,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近10部,主持多项国家和省级研究课题。获得2019年宝钢优秀教师奖、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第四届、第六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优秀学术奖、第二届青年新媒体学术研究“启皓奖”优秀论文奖等。
健康传播与区域发展方向带头人廖圣清教授。廖圣清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传播理论、受众与传播效果、计算传播(开设国内首个博士专业方向),是国内传播学量化研究的代表性学者;出版专著《20世纪90年代西方大众传播学研究》《传播与中国受众》,在新闻传播学权威与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教育部重点基地重大项目、国家社科重点项目、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子课题等课题;荣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国家教学成果奖、上海市高校教学成果奖、上海市育才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奖项;上海市“浦江人才”、福建省“闽江学者”讲座教授荣誉称号;主讲《传播学概论》(上海市精品课程)、《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精确新闻报道》等课程。
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带头人单晓红教授。单晓红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理论传播学,新闻教育研究。先后承担国家社科重点项目《中国对缅国际传播效果研究》和云南省社科重点项目《云南地缅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研究》,出版教材《传播学:世界的与民族的》,《南亚东南亚国家大众传媒发展与现状》,《媒介素养通论》,《营销传播:策略与经营》,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先后获云南省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奖,中国传播学论坛学术奖等云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获评云南省“特殊人才支持项目”教学名师,红云园丁奖优秀教师奖,云南省级教学团队首席专家。讲授研究生课程“新闻传播学理论基础”,本科生课程“传播学引论”(省级精品课程),“南亚东南亚媒介概况”等。
聘用引进机制有创新,高层次和特色人才引进有突破,引进“浦江人才”,宝钢优秀教师奖获得者一名,业务课程全英文授课特色教师一名,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充实和提高。建设民族文化传播、国际新闻传播、公共新闻传播三个特色教学小组,创新合作机制,重视青年教师队伍成长。
四、科学研究
2020至2021年度,我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项,省级项目3项,发表各类论文60余篇,其中SCI,SSCI论文发表有特色。出版相关著作4部,提交有关部门咨询报告5份。纵向横向科研到账经费50余万,横向课题、成果转化和咨询服务到校经费总额60余万。获得云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获得各级科研奖项9项。
获2020年“读懂中国”活动最佳微视频、最佳征文奖三项,2021新媒体国际论坛“优秀论文奖”,第二届传播学国际发表高端论坛“优秀论文奖”,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19-2020年度学术成果推优第十三届“学会奖”一等奖一项,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2020-2021年度学术成果推优第十四届“学会奖”二等奖一项。
五、服务社会
2020至2021年度,我院有《加快县级融媒体建设步伐,为应对重大公共事件做好准备》《新冠肺炎疫情舆情的阶段性演化与应对建议》《优化信息传播机制 提升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效能》《守正创新扭转错误思维——对近期疫情防控舆论引导的观察和思考》4篇咨询报告,被云南省社科成果智库采纳;《重视和发挥社交媒体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和妥善应对网红文化和粉丝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2篇咨询报告,被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采纳;咨询报告《推进云南“十四五”时期网络内容建设对策建议》,被中共云南省委网信办采纳。
六、不足与短板
1. 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的设计
授权点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建设,针对培养方向、培养特色和新闻传播界发展状况,动态调整目前的教学计划。对教学课程体系的执行和效果进行动态评估,并以不超过三年为一个周期,对学术硕士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进行评估和调整,力图使培养方案一方面跟上国内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步伐,体现学科发展的主要方向;另一方面继续强化和凸显云南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特色对研究生教学的辐射。
在教学体系改革中,重点在特色教学环节“学术训练营”的探索上寻找创新的突破点,争取建立相对成熟的运作机制,保持活力,推陈出新。进一步丰富学术训练营的设计,在田野调查方法的集中训练外,加入新闻传播研究的其他方法,如调查法,实验法等的集中训练环节,做到质化研究方法和量化研究方法的有机结合。另外,扩大研究生学术年会的规模和影响,使之成为云南省新闻传播学硕士生的一个学术交流平台。
2. 夯实已有学科特色,协力共同发展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明确了立足民族地区发展需要和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域优势,一方面继续强化民族传播学科特色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培育中国-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研究和健康传播与区域发展学科特色,使学科的新发展为授权点人才培养提供新的活力。
3. 整合教学实习基地为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完善运作模式。
多年来,授权点注意与业界合作,与业界保持着长期的密切联系,建立起了良性互动机制,在云南本土及中央驻滇媒体中建立了20余家教学实习基地,媒体类型涵盖报纸、电视、广播及通讯社等,为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创造了开阔的领域。下一步,一方面,要继续强化与媒介合作,丰富合作形式,让研究生参与到媒介研究、发展规划研究中,在实践中了解媒介发展现状与趋势,提升学术能力。另一方面,要整合教学实习基地,尤其是在培养期内加大实习实践的媒体跨度,丰富新媒体和全媒体的实习实践形态。